当前位置:xmwt.cn资讯白沙溪三十六堰为何能申遗成功
白沙溪三十六堰为何能申遗成功
2023-03-26

12月8日晚,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1届执行理事会通过线上视频会议,公布了2020年(第七批)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。婺城区白沙溪三十六堰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。

申遗成功,更多人开始思考,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成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努力?其核心竞争力在哪里?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成功之后的路该如何走?婺城又应如何借申遗东风,更好地保护与宣传白沙溪三十六堰?为此,我们先后采访相关文化学者、水利专家和婺城区干部群众,一起探讨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背后的故事,共商白沙溪三十六堰未来的发展之路。

白沙溪三十六堰

前世今生

金华古称婺州,地处丘陵,缺水干旱历来是农业丰收的最大威胁。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,为了战胜干旱,在溪流围堰拦水开渠灌田,水流可以多级利用,为丘陵地区抗旱夺丰收起了极大作用。

建武三年(公元27年)卢文台率部36人从宜阳退隐到辅仓停久,从东汉永平三年(60)开始,最早运用“以潭筑堰,引水灌田”的方法,在白沙溪上筑堰,名白沙堰,因位于高儒村又名高儒堰。白沙堰历来是三十六堰的代表堰。故历代《金华府志》记载为:“白沙堰广一丈三尺,长六十里。”高儒、停久两村农田相互接壤穿插,共灌溉溪西两村农田500亩,还建有水碓加工粮食。

卢文台首建白沙堰,再建停久堰,为创建其他三十多座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。此后两百年间,人们在白沙溪上下持续修筑堰坝,创建了规模宏大的梯级群堰。

20世纪50年代末期,白沙溪流域金(华)兰(溪)汤(溪)毗邻地区,是金华的重点产粮区。1960年9月,一座坝长110米,高44.6米,蓄水68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